
1938年5月的一晚,杨克荣,时年16岁,身着心爱的军装,泪眼模糊,悄悄地脱下了这身军服,借着夜色掩护,步行数十里回到了家乡。刚回家,母亲看到他脱离了新四军,十分惊讶。她问清楚原因后,安慰他说:“离开也好,你堂哥在新四军那样做,迟早会出事的。”
杨克荣的堂哥杨克志,这时已经22岁,担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团长。杨家虽然是当地的小康家庭,但他们从不畏惧困难,毅然投身革命事业。杨克志的父亲杨光和曾是油坊店乡的乡长,杨克荣的父亲杨光臣则在1930年加入红军,并曾担任支队长。此外,杨克志的另一个伯父杨光炎也曾是红军的一员。
杨克志生于1916年,小时候读了几年的私塾,文化修养不错,尤其擅长书法。13岁那年,他就加入了红军,并在红军第15支队担任战士。在1930年6月,红军第14支队队长马伯良叛变,导致第15支队战败解散,杨克志带领十余名战士成功突围,在红军党代表雷晓斋的指引下,加入了主力红军。
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,杨克志凭借英勇的表现和聪明才智,屡次立功,17岁便晋升为红28军82师244团1营营长。由于他有文化,还精通书法,常为高敬亭师长效劳,担任了秘书一职。1935年,红28军在大别山组建了第五路游击师,年仅19岁的杨克志被任命为政治委员。
展开剩余74%到了1938年2月,红28军与鄂豫边红军合并,组成了新四军第4支队。杨克志被任命为第7团团长,这时他才22岁。新四军的第4支队是四支队中兵员最多的,战斗力最强的第7团也在其中,杨克志担任团长的职位相当重要。
然而,杨克志的堂弟杨克荣选择离开了这支队伍。为什么呢?杨克荣原本也想参加新四军,他非常钦佩堂哥,甚至主动提出加入。然而,杨克荣在担任了两个月勤务员后,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。杨克志不仅住在一座豪宅里,家里还有一个穿金戴银的“妻子”,这与新四军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大相径庭。更让杨克荣感到疑惑的是,杨克志经常带着一包包重物去送给某些人,而这包里装的似乎并非普通物品,而是烟土。
随着杨克荣进一步观察,他发现堂哥和很多女性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,这让他开始担心堂哥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。杨克荣曾试图提醒杨克志:“堂哥,你这样做恐怕不合适,万一上级知道了……”然而,杨克志愤怒地反驳,甚至扬起马鞭威胁杨克荣。无奈之下,杨克荣决定脱下军装,离开了新四军,回到母亲身边。
得知儿子离开队伍的真相后,杨克荣的母亲并没有责怪他,而是安慰他说:“你堂哥这样,迟早会出事的。”而杨克荣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。杨克志作为团长,掌握着大量的资源,他私自截留缴获的财物,甚至将这些钱财用来购买豪宅和养女人。新四军的经费本就十分紧张,这些财物从哪里来呢?显然,杨克志将打汉奸、打土豪过程中获得的财富充实了自己的腰包。
然而,杨克志并未意识到,这些行为迟早会被曝光。1939年2月,杨克志的行为终于被高敬亭发现。高敬亭在收到匿名信后,立即展开调查,结果发现杨克志与副团长曹玉福长期以来一直在截留财物。面对愤怒的高敬亭,杨克志和曹玉福并没有悔改,而是产生了叛逃的念头。1939年5月,二人率领部队叛逃,投向了新桂系部队。但他们在桂系的日子并不好过,受到排挤且财政困难。
最终,二人在桂系部队的生活无法维持下去,产生了再次逃跑的想法。可惜,他们的叛逃计划没有成功,二人在六安被捕,并被处决。杨克志的遗体被家人认出并埋葬,然而,他的背叛行为以及其不良风气,给新四军和高敬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。
如果杨克志没有走上歪路,他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。与他同龄的红军将领,如梁从学、周骏鸣、詹化雨等,建国后都取得了很高的地位。杨克志如果没有沉迷权力和享乐,建国后可能会成为开国上将。遗憾的是,他最终由于一时的贪欲和放纵,错失了自己可能的光辉前途,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